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
重要日期
注冊參加會議 登錄會議管理
會議動態(tài)
年會來了|學術會議中為什么要提問?如何提問?聽張希院士講講提問的藝術與魅力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進入倒計時,馬上就要于4月19日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開幕了!各位參會代表們都做好與學術同行們深入交流的準備了嗎?本屆年會交流論文超過8000篇,在這場大型綜合性學術交流盛會中,學術報告和提問互動都是非常重要的組成。聆聽同行的報告,如何恰當?shù)慕涣??如何準確的提問?年會前夕,讓我們一起分享吉林大學校長、CCS Chemistry常務副主編張希院士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針對“為什么要提問,以何種方式提問,提問應遵循哪些原則”等話題給出的“寶典”。

張希

張希 于吉林大學獲得分析化學學士學位(1986),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碩士(1989)和博士學位(1992),導師為沈家驄教授和德國Mainz大學Helmut Ringsdorf教授。之后,他留校工作,1994年晉升教授。1999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自2003年,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曾任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2008-2014),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2014-201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部主任(2014-201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2018.2-12)。自2018年12月,吉林大學校長。兼任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主任,《高分子學報》主編,CCS Chemistry常務副主編, ACS Materials Letter等期刊編委。主要獲獎或榮譽,如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16年美國化學會會士、2016年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他一直從事超分子化學與高分子化學交叉領域的研究,主要包括超分子聚合物、超分子化療、超分子自由基、超兩親分子、含硒高分子、有序分子膜、單分子力譜。

 

我做學生時,聽過很多學術報告,做老師之后,也為學生作過很多報告,參加學術報告已經(jīng)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F(xiàn)在的學生比我們當年活躍得多,敢于質(zhì)疑,樂于交流,聽過報告之后,常常踴躍提問。有的學生會在提問前先做一些點評;有的學生會一連提出多個問題;有的學生提問很犀利,等等。我很喜歡報告會上的提問環(huán)節(jié),也很享受與學生之間的問答交流。為什么要提問?以何種方式提問?提問應遵循哪些原則?值得我們共同探討。 

1988年,那時我還是個學生,我的德國老師林斯托夫教授來吉林大學講學。在他作了第一個報告之后,沒有任何人提問。林斯托夫教授覺得有些尷尬,既擔心大家沒聽懂,又以為大家對報告內(nèi)容不感興趣。其實,當時我們沒人提問,一方面,是因為英文不好,沒能完全聽懂講座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那時的國內(nèi)外研究水平差距很大,師生們?nèi)狈W術自信。為了能聽懂林斯托夫教授第二場報告,我們雙方都做了最大的努力:同學們提前閱讀了與報告相關的論文,熟悉相關的英文專業(yè)詞匯;而林斯托夫教授則特意比第一次講得慢一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場報告之后,同學們圍繞報告內(nèi)容提出了2-3個問題。這讓林斯托夫教授感到很欣慰,他知道大家聽懂了,也知道了同學們對這一研究領域感興趣。

報告會上的提問,是對主講者的積極反饋,這讓單方面的講述,變?yōu)殡p向的交流。而有效的交流,是合作的前提。那次來校講學之后,我們之間增進了對彼此的了解,開展了很多有意義的合作,并建立了長久的友誼。2001年,為感謝林斯托夫教授為中德兩國化學教學與科技交流和合作作出的貢獻,他被授予國家友誼獎。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的教育和科技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F(xiàn)在的同學們,外語水平和學術自信都比當年的我們強上百倍,但在一場報告會上想要有更多收獲,想要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可能也需在參會前做一些準備。

問題可以是解惑的,也可以是質(zhì)疑的??茖W本身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過程。我們可以對報告中的某個知識點,請求主講者給予解答,這也給了主講者提供更多實驗細節(jié),拓展報告內(nèi)容的機會。也可以對報告中的某個環(huán)節(jié)提出合理的質(zhì)疑,與主講者進行探討,以期使整個研究邏輯更嚴謹,論證更扎實。

每一個聽眾都會有各自的問題,不必擔心自己提的問題沒有意義。學生們還在成長進步之中,沒有那么多研究的經(jīng)驗,但也不會被經(jīng)驗所累,不經(jīng)意間會問出看似微不足道,實則很重要且富有挑戰(zhàn)的問題。有一次,在我作了單分子力譜的報告之后,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學生問如何判別信號是來自單個高分子鏈,我實事求是地告訴學生,這是一個好問題,希望下次報告時能夠完整回答這個問題。我?guī)е@個問題回到實驗室,與我的學生用了近兩年的時間研究,才回答了這個問題,由此提出了高分子單鏈力譜的經(jīng)驗判據(jù),并成就了一篇高質(zhì)量的科學論文。這也是我享受報告之后與學生交流討論的原因之一,不僅僅是他們向我學習,也是我向他們學習的機會。

問題常常是在聽報告過程中自然產(chǎn)生的,但并不是每一個問題都需要提問。一邊聽報告,一邊思考問題,這是主動聽講的狀態(tài)。隨著報告的進行,大多問題不需要再問了,因為主講人后續(xù)的報告內(nèi)容往往會為之前產(chǎn)生的疑問提供解答。如果報告結(jié)束,你還有一些問題,建議也只問一個最想問的問題。在有限的交流和討論時間內(nèi),如果每一個人一次只問一個問題,則有更多人可以參與交流和討論。當然,如果沒有其他人發(fā)問,且還有剩余交流和討論的時間,當主講者回答完第一個問題后,你可以再一次提問。

好的問題該如何表達呢?學生在提問之前,是否需要先對報告表達贊美肯定呢?學生可以說,謝謝您的精彩報告,或您的報告對我很有啟發(fā),等等,這樣的表達簡潔誠懇,恰如其分。過度使用溢美之詞是無必要的,且浪費時間;如果主觀夸大或低估成果的科學價值,則背離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提問是一次交流,也是一種展示,但絕不是表演,不要為了提問而提問。只有在真的有問題時,才問問題。提問要簡明扼要,直奔主題。建設性地問問題,是最受推崇的問問題方式。如注意到某個圖表上有異常的拐點,而老師沒做解釋,可以請老師解釋拐點的物理意義;如果你認為除此種解釋還有其他可能性,可以建議補做某個具體的對照實驗加以澄清;如果你認為實驗證據(jù)不夠充分,可以建議進行理論計算,實驗與理論計算的結(jié)合,可能會讓結(jié)論更加令人信服;如果你認為拐點的產(chǎn)生還有其他可能的機制,你也可以分享你的理解,請老師幫助評判,等等。

問與不問是個選擇問題,而如何發(fā)問是態(tài)度問題。問題可以問得尖銳,但要避免情緒化,學術交流應當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就事論事,理性表達。比如,“這個工作從理論和實踐上都沒有任何意義”,實際上這樣絕對的表述本身就不夠科學。再如,“你結(jié)論只限于特殊情形,并沒有普遍科學意義”,實際上少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結(jié)論,許多結(jié)論都具有相對性,只是在一定的條件上正確。類似的提問不一一枚舉,這些都不是理性的提問方式,除了為自己制造更多的“學術敵人”,于科學進步可能無益。

我們常說,科學因交流而進步,這說明信息互換的重要性。問答是一種重要的信息互換方式。老師精彩的報告可以傳遞多彩的信息,多彩的信息可以引出學生出彩的問題,出彩的問題可以啟發(fā)促成日后更加精彩的報告。在積極、友善、理性的信息交流與師生互動中,老師與學生相互啟發(fā),相互學習,教學相長,共同進步。是為提問的藝術與魅力。